【再见,李秀玲】(7).(2/7)
的第一反应也是不行就找找吧。
找的,自然是有实权的,或者能帮忙说得上话的。
你在办公室里和这些说什么,他们总是一副根本听不进去的。
而当你找了,往往解决问题的,也就是他们的一两句话而已。
做手术要找,经商要找,孩子安排工作要找,落户也是。
当然,不能白找,凭什么别都办不了,心里都没底,就你能?就你心里有底?送礼自然是不可避免的。
九十年代之前大多是紧俏物资,或者高档礼品,九十年代后,就逐渐变成了金银物品,或者干脆就是钞票。
关系,像一张扭曲的网,牢牢的缚住了这块土地的发展速度,以及普通大众的思维方式。
以至于在这里,照章办事会被别看作傻子,找反而成了办一切事的必要途径。
民众间互相吹嘘攀比的,往往就是谁家有个什么亲戚有实权,谁认识的某个大物很好使。
好使,本来是用于对某件工具或者物品的赞誉,却在这里用于的身上。
当然,那些被称赞好使的,恐怕也从没有思考过,自己是如何和一件工具划上等号的。
他们也没时间思考这些,都在忙着收钱,办事,以及想尽办法如何从自己能伸得上手的角度搜刮一点好处出来。
因此,经过长期、大量的接触,其他地区的总结出来一句至今仍然非常适用的话,投资不过山海关。
这就是事实,无论官面上吹的怎么天花坠。
李秀玲婆婆的户问题,最后就卡在了找这个问题上,因为没可找。
李秀玲的公公也就是个普通工,认识的最大领导是厂长,还是他认识家,家不认识他。
她婆婆更不用说,贫农。
因此最终她也没能成为一个法律意义上的城里,倒是她家所在的村子,以最快速度没收了属于她的那块地,理由很充分,一直都是这么办的。
我们无从得知,那个只有一个闺嫁给了城里的村子,一直都是怎么办的。
但俩毕竟还是结了婚,开始了一种只有一半的城市生活。
后来有了李秀玲的丈夫,再后来,公公出了意外,李秀玲的丈夫初中还差两个月毕业,就进厂接班当了工。
再后来,丈夫也出了意外,还是那个厂,还是那个车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