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的另一本秘史(17)(8/13)

他才能推行科举这种挖世家大族根基的选拔制度。

饶是身为实际上的开国皇帝,曹爽在推行科举制度的过程中也是磕磕绊绊,毕竟世家大族在他统一天下的过程出了大力和死力,同时作为一名成熟的政治家曹爽也知道步子大了会扯到蛋这个理,故在科举实行的过程中妥协了很多,具体的妥协措施都在郑朝给魏朝所修编的《魏书·职官志》记着,比如没有资格考试,想要参加科举必须要得到权贵的推荐,考卷也不会糊名和誊写以至于考官能看到考生的个信息,同时录取数也很少,就拿在曹爽在位第十年所进行的首次科举为例,仅仅取了五名门阀出身的进士,而且举办的频次也很低,在第一次科举后的二百一十七年间只进行了十三科,其中三次还是在魏世祖时期。

以后世,尤其是两夏的眼光来看待魏朝的科举,无疑是弊端重重,进士名额基本上都都权贵子弟所垄断,但不管怎么说都开了考试授官的先河,更别说魏世祖在后面两次科举中点了七名寒门举子为进士,并破格擢升使其掌机要,一举打破了士族门阀凭借血缘关系垄断官场的局面,这些没有什么后台可言的寒门进士也明白自己能在朝堂之上与门阀出身的官僚扳手腕完全就是因为皇帝的信任,世祖以降的魏朝诸帝也是看到了科举的好处 ,故后十次科举都至少有一名寒门子弟能鱼跃龙门。国祚二百五十六年的乾朝在科举领域的贡献不仅是糊名,科举三年一考就是在郑朝成了定制,郑朝的科举考生也由门阀推荐变成了官学和州县荐送,取士数量也能稳定在二十到三十之间,进一步削弱了门阀士族对于官场的垄断。

乾之后的晋为了进一步打击豪贵在科举方面又有三大创举,第一是为誊写,此招一出可谓是彻底断了考官通过字迹判断考生身份的路子,第二是为恩科,所谓恩科就是晋朝皇帝会在他登基的第二年会加一次科举,如果那一年是科举年,就是恩科并行,录取数会增加一倍,差不多能有一百,第三就是增加了名为举试的资格考,使科举变成了举,进士的两级考试,论卷豪贵子弟肯定不是寒门子弟的对手。

庆朝统一天下后又给科举增加了秀才级别的选拔考试,至此,秀才,举,进士的三级制度彻底完善,后面的虞、宁和两夏都是萧规曹随,至多在时间上做一些修改。

祭祖,正是封建宗族用来凝聚心的套路,转生六年来的种种经历让王嗣璁愈发意识到宗族的宗教属 ,封建时代的不是对于传宗接代痴迷,而是对于香火供奉痴迷,认为死后有灵,有后祭祀便是灵魂不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dybz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